热门主题:长征精神
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乃至在处理战时、战后诸多问题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抗战精神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9 月 3 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战精神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2014 年 9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9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准确揭示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相关写作角度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昂扬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全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对中国人来说,不论身在何处,不论何种身份,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洪流。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说:“在‘抗日高于一切,一切为着抗日’的原则下和衷共济,为大家的共同利益而奋斗,才是出路。”全体中华儿女在抗日的旗帜下凝聚起来,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這土地爱得深沉......”怀着最深沉的爱、拼着最大的努力、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只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这就是中华民族融入血脉中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性因素。
2、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固有的人格特征,是抗战精神的精髓。面对日本法西斯疯狂的侵略气焰和残暴行径,无数中华儿女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彰显了无比高贵的人格光辉。“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大义凛然,宁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谱写了激昂慷慨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胜利交响曲。
3、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面对侵略者的铁蹄和残暴杀戮,成千上万优秀的中华儿女无所畏惧、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枪林弹雨,以血肉之躯保卫神圣的家园。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 100 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和 2/5 的日本海空军力量。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成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谱写了自强抗争的爱国主义新篇章,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
4、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武器和军队的对抗,而更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有没有必胜的信念,有没有战斗到底的意志,往往决定着战争的最终结果。就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表现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不屈服,不自弃,不怨尤,以毅力、智慧和牺牲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支撑着中国人民坚持到底,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直到将侵略者驱逐出去。
二、精选时评
《向历史汲取成长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 9 月 2 日颁发抗战胜利纪念章仪式上讲话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又一次集体打开尘封的抗战历史:无数痛切悲壮的缅怀,系列艰苦幽深的探寻,全民隆重盛大的纪念……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今天,我们将从这缅怀、探寻和纪念中发现什么?感悟什么?汲取什么?
我们把脉着民族血性的涌流 血性是民族的勇敢。不自欺,不苟且,勇敢地直面淋漓的鲜血,共赴国难,前赴后继,誓与日寇血战到底。血性是民族的坚韧。不自弃,不屈服,以坚韧的意志,忍受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总结抗战,曾有这样的表述:这是“熬”出来的胜利。一个“熬”字,道出了这场战争的残酷与惨烈,也诠释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愈挫愈奋的英雄气概。血性是民族的自信。不气馁,不畏惧,坚定地相信正义必胜,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一洗百年屈辱。 我们感奋着爱国情怀的迸发。 日寇铁蹄所至,河山破碎,生灵涂炭。“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松花江上》的歌曲在长城内外传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在黄河上下激荡。“虽山野之夫,亦隐然以国士自重”。激越的爱国情怀,汇聚起铁流滚滚,不同的派别、不同的团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联合起来,筑起一道坚固的血肉长城。爱国情怀的深层,是民族尊严的浩然本色,是民族救亡的凛然大义。 我们崇敬着理想信念的坚强 那年那月,为何众多有志青年穿越战火千里万里奔赴根据地延安? 为何无数先进分子不畏艰险追日逐梦申请加入共产党组织?因为他们渴望找到胜利的引领,因为他们心中都有火热的理想。追思当年,抗联名将杨靖宇陷入绝境后,日军派叛徒向他劝降,他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那是怎样一种“信念如磐”?杨靖宇牺牲后,切胃化验的结果让刽子手目瞪口呆:这个共产党将领的胃里竟然只有草根和棉花,翻不出一粒粮食。那是怎样一种“钢铁意志”?无数抗日志士义无返顾,坚贞不屈,他们俯仰天地,跨越生死。鼓舞他们的,正是信仰的力量。 这是中华民族在抗战的血与火中燃烧着、高扬着的高尚精神,这是中华文明在历史的磨难中沉淀下、蓄积着的生命活力。 当然,民族的性格内涵是多重的,在文明的统合中生成着不同的元素;民族的精神品质是变化的,在历史的演进中抉择着不同的取向。拷问今天的人们,当年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和全民抗战的英勇血性,是否还那么饱满还那么鲜活?
我们更多地倾心着当下,往往缺失对历史应有的尊重和敬畏。我们在抗日神剧的娱乐中,调侃着甚至轻贱着历史的尊严和厚重,在虚无主义的虹吸中,遗忘着甚至颠覆着历史的悲怆和雄壮,从而导致社会价值底座的松动和人们精神信仰的流失。 我们更多地追逐着利益,往往缺失对人生应有的理想和信念。在不少腐败官员的忏悔中,我们可以看到,台面上信誓旦旦、理直气壮的理想、主义,怎样蜕变为一种自我的标榜和权力的装潢。他们的灵魂已经被金钱所锈蚀,已经在欲望中沉沦。腐败污染社会,劣币驱逐良币,社会的法治底线、道德底线被一再冲击。要珍惜人生,但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是几何?要仰望星空,但我们的星空在哪里?我们的星空中有什么?
我们更多地纵情着成功,往往缺失对未来应有的警醒和忧患。欣然于世界第二的喝彩,沉醉于太平盛世的繁华,很容易使我们盲目乐观,自我麻痹,在心造的幻影中步入迷途。瞩目全球,规则和秩序在深刻重构,回望中国,经济和社会在全面转型。现代化蓝图的实现注定要跨越更艰险的历程,风险型社会的到来必然要迎接更严峻的挑战,从物质到精神,从作为到心态,我们都有清醒的共识和充分的准备了吗?
纪念抗战,正是为了重燃历史的精神,奋发前进的意气,拓新未来的行程。 一个优秀的民族,需要在历史的砥砺中不断成熟;一个文明的国家,需要在历史的交融中不断自强;一个合格的公民,也需要在历史的滋养中不断成长。民族的血性自应涵养,爱国的情怀自应呵护,人生的信念自应坚定,我们还应葆有阳光的心态、雄健的人格和广阔的襟怀。这样,我们就会拥有更强大的精神实力、更蓬勃的发展活力和更光彩的文明魅力。 民族的血性不是暴戾之气,它是自由独立和平尊严的勇敢捍卫。爱国的情怀不是狭隘之私,它是国家前途个人命运的紧紧连接。人生的理想不是虚空之物,它是生活追求事业奋斗的核心价值。抗战精神业已凝结成为一脉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在认真汲取的同时,努力实现它的创新性发展,在实现民族国家复兴梦想的同时,实现民族精神的世界转向,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与全球文明共辉映。历史是严酷的,也是温暖的,因为它的精神已融化在我们的生活和心灵里,它的生命已复苏在民族的奋斗和成长中。
页:
[1]